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近期发布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为此,在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指导下,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开展了“上海设计大家说”主题活动,邀请设计领域的15位领军人物,从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点亮市民美好生活、铸造上海城市品牌等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共同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言献策。
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近期发布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为此,在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指导下,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开展了“上海设计大家说”主题活动,邀请设计领域的15位领军人物,从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点亮市民美好生活、铸造上海城市品牌等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共同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言献策。
上海设计之都:您怎样看待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丁伟:设计在很多方面可以去丰富和驱动城市的发展。设计会在城市空间环境,比如说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这样一个维度,发挥在物理和空间意义上的价值。同时,随着这个城市服务的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们也会去建构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设计,来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同时,设计还在为产业、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文化发挥作用。设计跟城市的关系就是一个相互促进、互相融合的立体关系,未来,设计必将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上海设计之都:您对上海建设“设计创新型城市”有哪些建议?您认为什么是“设计创新型城市”?
丁伟:设计创新型城市是设计作为驱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城市设计水平的高低,很重要一点是整个城市的市民和民众对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随着国家大力推动美育和对设计意识的关注,大家无论是从时尚、建筑,还是产品的角度,都对设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很多发达的国家,无论建筑、平面设计、时尚、新媒体,无处不蕴含着设计的力量。
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设计之都,很多设计师、设计力量都在上海这座城市聚集,设计已经融入了城市,相信未来设计会为上海的全方位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大众意识的提升,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社会组织层面,高校层面和民众层面,我想这是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第二,我想就是设计的活力,大量的设计活动、设计地标,包括景点,在场域当中去引发大家对设计的关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无论是商业还是产业要创造价值,那么,我们要去打通整个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和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有一个比较重要是多种角色的共创,从高校、政府,到企业、商业,建构起协同创作的网络,就一定能够形成整合和协同的力量。
上海设计之都:上海应该怎样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同时,带动长三角地区的设计创新?
丁伟:上海非常开放和包容,有大量世界级的设计机构、独立设计师,还有大企业的研发部门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国际化和开放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特色。当然,长三角很多城市也有它的独特魅力,比如说杭州,一方面是结合互联网,另外一方面,浙江有大量的制造,所以,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以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作为特征的。比如,南京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历史,所以文创设计发展也非常快。合肥,这几年随着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设计也在发展。作为长三角的节点城市,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上海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和国际化开放的优势,跟互联网的属性,文化和产业的属性进行链接,既相互分工又相互促进,一定会为整个长三角的发展贡献更加系统的力量。上海在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政府也非常重视,相信在未来也会做得更好
上海设计之都:您对教育如何融入城市发展,有些怎样的思考?
丁伟:实际上,设计无处不在,是驱动城市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教育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元素,两者之间的协作,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很重要的是环大学知识产业带。同学在这样的大场域当中,可以建立起跟社会的联系。所以,我们也在推动环华理设计带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过渡空间,让同学可以在这里生活、创业、创想,通过这样一些平台,能够孵化出很多创意项目。上海设计之都:在当下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在培养综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举措?
丁伟: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我们设计学院的重点是推动科研融合和产教融合,希望借助工科的背景来为设计注入更加丰富的科学、商业和技术内涵。同时,产教融合希望既能够推动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希望能够在实践方面跟社会充分的接轨。今天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节点价值——设计作为整个链条的一环,逐渐转换为驱动价值。所以,设计师就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和视野,从最早的产品定义到产品开发,到供应链的整合,再到商业的传播。学校更多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获取知识的场景,让同学们在这个场景当中能够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专业背景。所以,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跟社会的需求同步,然后同步的进化。
上海设计之都:怎样突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您认为当下国内设计教育最缺乏的什么?
丁伟:我觉得今天的社会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驱动产业文化和城市的重要力量。所以,我觉得人才不仅是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管理层面和主体意识。所以,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在虚拟和真实的演练当中,来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所以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习。
上海设计之都:学校的教学如何服务产业发展,在产教融合方面又是如何做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
丁伟:产业除了满足商业之外,也有很多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学生对未来的想象没有很多的框架,他们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注重跟社会进行衔接,而不是简单的重合关系。所以,我们会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技术趋势,来展开全新的探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去年主办了一届应急产业和产品大赛,也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让同学们去重新思考今天的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想象,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具有商业可能性的,所以,大概推出了几百件作品,有一些作品陆续在产业化的推动过程中。
上海设计之都:您对年轻设计师有哪些建议?
丁伟:我觉得设计师需要全面和完整的去认知设计,我也有很多的学生,有的时候对设计抱有极大的想象和激情,有时候又充满了挫折。首先,我的建议是年轻设计师要建立起完整的认知面貌,另外需要持续的学习,才能走在认知的前沿。第二个建议,学生要找机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今天,互联网发展得比较快,大量的学生都介入到了互联网领域,实际上,无论是从城市更新还是乡村振兴,甚至中国传统的制造业、文化、产业,包括政府部门,很多节点上都需要专业设计的介入。学生只有参与全面的实践,才能够建构起自己完整的能力。第三个建议,设计在今天的节点价值已经转换成系统价值,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驱动产业文化创业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所以,学生要建立起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要有自己的担当、责任和使命,不仅是成为被动的服务和产业的点缀,你要让自己变得非常强大。
上海设计之都:从学生到步入社会,在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年轻设计师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丁伟:比如说,你要成为一个企业的设计驱动的创业者,你就需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资源的链接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设计师,或者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师,就需要你在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中注入更多力量,所以,你要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设计师会面临很多挑战,各种挑战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只要你有比较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大家都可以去克服这些挑战。
上海设计之都:您认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
丁伟:社会对两类人才特别关注。第一类是跨界和整合性的人才,他们可以打通产品、空间、服务和文化,做大的融合设计,因为,我们今天的很多商业和城市,多种专业要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有这样的视野、认知和能力,可能他会发挥更重要的价值。第二种能力,就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特别专业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比如说,你对造型、对视觉或者对消费者的细微体验和感受特别敏感,不同的设计师的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视野是不一样的。
上海设计之都:请您畅谈一下对于上海设计的总体感觉,比如说,目前上海设计的发展环境、上海设计的价值空间等等。
丁伟:我最近也一直在关注和想象未来设计,实际上对未来的设计研究,在业界也有普遍的讨论,还是我们经常讲的那句话,叫“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要理解我们未来的设计和寻找到未来的设计空间,它一定是伴随着我们对整个社会技术和新的商业形态的理解,才会更加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设计。
我个人觉得几个领域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个实际上就是对虚拟世界的设计,比如说像元宇宙、数字孪生,这样一些新技术带来的新空间,那么,设计会发挥很重要的价值。第二,我想很重要的需要关注的点,就是伴随着国家战略,比如说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中心的建设,在这些战略背景下,一定有很重要的发挥空间。
第三,从设计进化的角度来看,从物理逻辑的设计到信息逻辑的设计,再到服务逻辑的设计,很重要的关注领域就是社会创新和社会设计,因为设计要为建筑和谐社会和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就是设计管理和设计治理,就当设计群体非常庞大,他们跟社会建立关系的时候,设计治理就成为一个课题,无论从政策、政府部门的设置和构建完整的治理网络。在我看来,这四条赛道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我们持续的探索和努力。
上海设计之都:您对于上海建设设计之都有什么建议?比如说,从企业、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或者环境政策的一些不同的角度谈一下您的看法。
丁伟:我觉得上海设计之都已经建设了10年,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我看到过去10年的脉络,最早是从打造空间和载体,就是从老厂房老街区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开始的。后来,我们推动人才,比如说,团市委跟经信委打造的创业人才,再比如文创基金搭建一系列的平台,还有今天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上海推动设计之都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那么,面向未来,我想主要还是在技术社会和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下,让我们的城市设计治理变得更加科学和系统,是这样的一个课题。
我个人觉得,可能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关注。比如说,第一,打造属于上海或中国本土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世界级奖项,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全球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四大奖都有超过6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世界各国为了振兴产业而做的。上海也有很多奖,但是缺少这样一个持久而强大的奖项。第二,我觉得要打通整个从创意到创业,从资本到商业化的整个生态,比如说,有没有可能像硅谷一样从创意到供应链,资本到营销,能够去打通这个链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学术领域,有没有产生由上海这座城市所引领的比较立体,对全世界产生影响的学术流派和观点?因为,强大的事业和强大的产业一定源于强大的方法和强大的文化。
所以,我想从奖项到人才、到专业的研究、到商业闭环,这些要素在下一个10年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上海是一个非常伟大和开放的城市,作为设计师,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丁伟
木马设计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前院长
丁伟,集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前院长、木马设计创始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等不同职务于一身,在教育者、设计师、创业者、艺术家的不同身份之间自由切换。他是中国首位同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G-MARK设计奖、中国工业设计贡献奖、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八项大奖的设计师,并于2021年10月,荣获福布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智能设计师TOP10。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前院长,丁伟对学生寄予厚望,他希望推动科研融合和产教融合,也在进行推动环华东理工大学设计带的工作。他希望学生可以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建立起跟社会的联系,通过平台孵化出有意义的创意项目。他认为:“今天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节点价值——设计作为整个链条的一环,逐渐转换为驱动价值。学生要建立起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要有自己的担当、责任和使命。”
2002年,刚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丁伟创立了木马设计,自身就是大学生创业的绝佳案例。作为创业者和设计师,丁伟主张协同创新,创建了由木马工业设计、麦思哲研究、十树品牌、无意网络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以“漫生快活”为核心的原创设计品牌;以51deisgn青年设计网站、whodesign互设计论坛、IDroad创意之路为核心的网络体系,持续探索中国设计发展的各种可能。他带领设计团队完成了超过1000个设计项目,服务于PHILIPS、GE、OTIS、三星、英特尔、强生等接近5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2011年开始,丁伟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与木马设计组成的产学研设计团队来到江苏宝应,开始推进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运用设计力量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10年来,丁伟完成了对“设计立县”三大服务体系、十大模式、六重价值的系统梳理,并入选“上海设计之都”十大创新模式展。丁伟认为:“伴随着国家战略,比如说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中心的建设,在这些战略背景下,设计一定有很重要的发挥空间。”